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



关于温州炒房团




  今天又和一个朋友聊到了买房子的事情,也又一次自然而然的说到了“温州炒房团”,当然是一如既往的批判,大意是上海的房价是温州人炒上去的,起码最开始是温州人启动的房价上涨——这还算好,当年有人跟我说过,全中国任何地方,只要房子上涨,肯定跟温州人有关。客观地说,我部分同意这些观点,但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好批判的。就像去年,南京等地纷纷出台专门针对外地人(主要是温州人)买房的一些政策,我也没觉得那是地方保护主义。



  因为这是市场经济,虽然我们的市场经济才几十年,游戏规则不完善,且还有一些法规的漏洞,制度的阴影。但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游戏规则是绝对公平,或者说能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觉得自己公平的——就像今天的NBA扣篮大赛,175的内特·罗宾逊和212的德怀特·霍华德决赛,从规则看,篮筐高度3米05,还不能使用任何工具,只能从地板起跳,是不是对罗宾逊很不公平?但罗宾逊是最后的冠军,因为规则看似对他不公平,但只要他竭尽全力达到他的极限,于是,观众选他为冠军,因为他更矮,更不可思议,所以他赢了。

  所以,只要你参与某个游戏或某个竞争,你首先要尊重规则,承认规则的普遍公平性,然后看看如何利用它,至少你应该尽量削弱规则给你带来的负面作用。

  回过头来说“温州炒房团”,我觉得财经频道的《激荡》里面讲的非常好,说这是温州人“敢为天下先”(语出自前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又一次成功案例。我要说的是,这不仅仅是温州人胆子大,敢闯天下就能做的事情。究其根本,这是温州人以小商品经济致富后,开始利用原始积累的资本做资本运营的最早案例之一。或许温州人最先体会资本的强大,也正是从炒房——无论你觉得是投资还是投机,这个炒子,就足以说明他和炒股、炒黄金、炒期货或炒外汇是一样的事情。

  想想10几年前,温州人中不少老板资产百万以上,部分工薪阶层家里也有几十万存款,但当时的情况,这其中的大部分人没有投身股市或期市。因为温州不信看不见的数字,只对实在的产业或是实物有安全感——你可能没听说过有若干温州人宁愿把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现金放在家里,埋在院中,也不愿存到银行去。
  就在那个时候,上海,中国的经济中心,国际化的大都市,更多的温州人来这里经商,求学,并看好这个城市的未来,决心在此扎根,谋一份营生,求一处安生——就像温州人在巴黎,在纽约,在米兰,在东京所做的那样。于是,他们决定买房子,然后他们发现可以用银行的贷款买房子,而没有规定每个人只能买一套房子,而刚开始做房贷业务的银行业竞相向私人购房者房贷,利率优惠,审核宽松;而与银行的利息相比,房子在未来几年的升值潜力更大,有利可图,于是他们决定把买一套房子的现金变成几套房子的首付款,找几个银行贷款,同时买下几套房子,等待升值之后卖掉。有的人就做了一轮,买了几套,有的人依靠着资本,眼光和胆识,做了好几轮,甚至直到最后反而赔了进去,被政策调控后的房市套牢。但投资也好,投机也好,这是在当时的市场环境和规则之下,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任何资本都有机会做的事情。香港人也在上海买房子,台湾人、广东人、山西人等等,为何只有“温州炒房团”需要被关注。
这或许就是一种规则的不同平,温州人被划归为皮鞋佬、眼镜佬,只能做做轻工业、小商业。别人来上海买房子是投资房地产,是投资楼市,而温州人来买,就是炒房价,让当地人民买不起房子。
  可为什么当地人民在买得起房子的时候不买呢?这或许不是钱的问题吧。就像当年上海港有了证券交易所,很多人跑到外地去购买那些上司公司的员工股——在当地的员工看来,那些原始股就是一张纸,没有人民币实在——所以上海的杨百万们赚到了股市第一桶金。这同样是利用规则和对未来的准确眼光投资获益的成功案例之一,我不认为上海人炒股和温州人炒房有本质不同,无非就是投资标的有差别而已。合法的事情未必合理,但靠自己的眼光,冒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利用市场机会去牟求收益,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何况温州人既然做了,就不怕被非议,从来都是备受争议的一个群体,是不怕舆论压力的。

  过去几年,炒房团演变成了炒煤团,炒油团,抄底团。温州人必然还会秉承自己的商业投资理念,利用手中的资本去追逐利益,而这,也正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我们需要冲动的贪婪的资本,现金的中国,投资者或者投机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2 评论&留言:

匿名 说... 回复此评论

巴黎真的很多温州人!

我都快变成你孤单的忠实读者了
看来现在像我这么空虚的人不多了

cloudyyty 说... 回复此评论

等你回国我给你签名,读者还有的,就是他们习惯保持沉默,不像你这样善于表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