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州炒房团(二)
今天有朋友MSN上驳我地方保护主义,质问我为什么只有“温州炒房团”,没有香港炒房团、山西炒房团的呢?这说明温州人喜欢成群结队到处炒作房市,以求达到短期暴利。
这个说来话长了,白天实在没空细说,现在来好好讲讲。
首先,我承认那是事实,但只是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会有“温州炒房团”。
温州地处浙东南,三面丘陵,一面临海,所谓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自然资源贫乏,且交通不便,向来封闭。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成了紧邻福建的“抗台前线”,国家少有投资。穷则求变,求富,这是人的本性,所以温州人才会在五六十年代就搞土地承包——据说比凤阳可能都要早一点,在七十年代末开始搞各种家庭作坊,搞供销——当年被定性为投机倒把,抓过“八大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Google)。
在温州,国营经济不强大,政府对地方经济的调控方式是宽松的,灵活的,但同时又是支持有限的,无法给予充分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温州商人要想创业成功,几乎只能靠自己,靠家族企业——从作坊,到工厂,到公司。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商业体系在温州市根治人心的,也是符合现实的。何况,温州本地不能消化那么多的小商品和轻工制品,只能向更大的市场辐射。
当然温州人也从来不怕走出去,因为呆在老家会穷死,不如出去闯一闯。薄利多销和走街串巷几乎是一代温州人在祖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立足的“王道”。但是你想,就跟犹太人一样,破坏当地市场的游戏规则,作为一个新进者迅速成为领先者,这几乎是不可能被当地的商业力量容许的,再加上每个地方,包括温州在内,天然的排外情愫,温州人在外地立足是极为不易的。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能在外地交得到朋友那是最好,如果交不到,就从老家带一些出去——把妻子父母留在老家做生产,自己带着几个兄弟、朋友或乡亲在外开店搞销售,是当时很多温州商人的解决方案。自然而然的,这样的模式可以迅速在一个地方依靠集体的力量,逐渐发展起一条街道,一片街区……
这样的模式发展到现在就是各地的温州商会,温州商会是融当地温州人集体政治、经济能量于一体的模式,以后有机会再说这个。
所以,这几十年来,温州商人或者温州人,对于在外经商、投资的基本策略,就是要集团作战,以集体对抗当地的竞争对手,优化成本,博取更大的机会。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去美国买房也好,去上海买房也好,自然是带上亲朋好友一起去的——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研究,评判商业机会的赢利可能,一起团购增强对卖家的议价能力,等等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温州人合力之下,便是动辄千万甚至若干亿资本的游动。
当年发起“温州炒房团”的是一个在上海做记者的温州人,他看到上海房市在21世纪初吸引零星嗅觉灵敏的温州商人——但上海本地房市却仍然处于低估或者说上涨前的静默期,便认定这是一个机会,于是通过《温州晚报》来发起并组织一批温州人来团购,而他自己则从房开商那里赚取佣金。
而资本,逐利是天然的,资本越大,获利机会也越大,因为资本同时也是杠杆。只要眼光独到,甘冒风险去把握机会博取收益,是无可厚非的。就像我昨天说的,在这个市场中,游戏规则下人人平等,尊重规则,首先要尊重资本的博利权。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资本就不会流动,所谓的市场经济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也不可能发挥,经济也就一片死气了。何况,即便投资房市是短期炒作,其周期也要在半年以上。
看看股市里面的投机者,包括部分机构在内,几天内用几个亿的资本来个短线炒作,让散户赔尽一世身家的数不胜数。为何没有人在2007年站出来说一句“股市涨得太快了,连垃圾股都买不起了”?
是的,人人有其居,安居乐业是我们自古有之的美好意愿。但让每一个家庭都有住房,或者让每一个想结婚的上海人买得起房子,这不是资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不是在这里置业的温州人或香港人、山西人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这是什么问题,有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私下探讨,在这里,不谈国是了。
0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