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上海?
今天,一个朋友转发了我一篇发表在上海热线上的文章,标题叫做《是谁?为什么要谋杀上海?》,一篇极具上海特色的愤青文章,但水平一般。我不知道那个朋友发给我这么一个没有太强地域概念的外来上海人,是什么意思。姑且当时她想让我表达些看法吧,那我就来说两句
从哪篇文章说起,文章颇长,大意是现在上海,上海话,上海人,上海男人和上海女人都无一例外的遭人诋毁,几乎是全国人民的矛头所指。而作者认为,之所以变成众矢之的的理由是因为上海的特别之处大大不同于当代中国,上海之优越早就上海人之优秀,成为众多优秀中国人心中的一方净土——这里给任何一个有能力的人机会出人头地,等等。
我觉得从行文上来说,如果这是一个实习或刚入行几年的记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个有些工龄的文字工作者,那就太过肤浅和毛躁了。
先说作者最为愤慨的关于某主持人在节目中说“说上海话是陋习”这件事。我支持作者,首先肯定说上海话肯定不是陋习,因为语言是一个地域文化,一个种群的心灵图腾,如果语言消亡了,那心里的根也没了,所谓的文化或思想,都不可能继续传承给后人。上海本来就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文化是融会贯通的,但沉淀不多,所谓的海派文化并无多少璀璨。而上海话,本身就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连上海话都消亡了,那还有什么海派文化呢?
建国后,我们推行以北方话(主要是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不是为了消灭各地的方言,而是为了方便960万国土之上的中国人有一个能够更为畅通的沟通工具——语言本来就是个工具。四川人说四川话,上海人说上海话,温州人说温州话,英国人说英式英语,都是无可厚非的。作为一个理性的成年人,尊重他人的文化习惯是基本的素质,而尊重语言是尊重文化的核心。同样的,如果你欣赏一种文化,并想学习之,必然也要先从学习其语言入手。过去近百年,中国人学英语、日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甚至拉丁语,和最近几十年,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日本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学汉语,是一个道理。当一种文化强势的时候,被传播是必然的,语言是工具。
所以,语言及时沟通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为了沟通,我们可以学习并使用多种语言,于沟通对象找到交集;为了传承某种文化,首先要保护它的语言,让它继续在那片土地上滋长,才能让那种文化源远流长。
上海人说上海话没有错,如果你想了解上海人,上海文化,了解这个城市的过往和现在,学说一些上海话,也是颇有乐趣而有益的事情。
接着说第二件让那个作者郁闷的事情,就是上海男人和上海女人分别成为中国各地男人和女人严重最不可接受的异类,上海男人小气、窝囊、怕老婆、软弱;上海女人媚洋、现实、娇气等等。我觉得作者大可不必这么动肝火,这就跟河南人被妖魔化,新疆人被小偷化一样,是因为了解得太少,又恰好赢了坏事传千里这句话的例子。
上海男人怎么样,上海女人怎么样,这有什么关系?上海男人照样有女人爱,说不定还比北方男人受欢迎一点,上海女人也照样能过上好日子,说不定很多地方的女人还羡慕上海女人时尚、会打扮。而上海男人或上海女人身上这些个可大可小的毛病,比起大部分中国人身上的毛病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现在大部分中国人身上最大的毛病就是心胸狭隘,少见而主观,早就失掉了我汉唐盛世之时,泱泱大国,包容寰宇的气量和见识。可过的说,国土太大,人口众多,国强民富,民族复兴还需要很长时间。在这个阶段,许多存在于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诸多问题仍然大量存在,制度不公,偷税行贿,贫富差距,你在这国家生活,你就得承认其不合理亦存在。自己活不出来应该怨自己,不是怨别人。哪怕“七分命,二分运,一分靠打拼”这打拼,也是最重要的一分。只有屈服于命运而懒惰者,才会仇富,才会热衷于口舌之争。
回头来说说这个作者,愤青的可以——当然他可能受了更多愤青的刺激,完全理解。但他也足够代表一部分典型上海人的心态——极度的不自信和焦虑不安。上海有个著名的论坛叫做KDS宽带山,几乎是上海地域论坛,其上的上海人年龄都在20-40之间,算是目前这个年龄段上海人的主流言论集散地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看看。那里充斥着地域主义,已经远远超过上述的对其它地方人对上海人的排斥。
但两者的出发点很相似,外地人不喜欢上海人,那是觉得上海人无非就是生得好,生在上海占了极大的便宜,然后把其他地方人统统归为乡下人,且从来没有好脸色;而上海人觉得外地人挤破头要来上海,能力比自己强的抢饭碗,抢不了自己饭碗的直接抢钱包,抢手机,恨不得驱之甚至诛之以后快。
当然,我相信上述的这两类人,比起我们十四亿人口,应当是少数。否则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没有什么太大希望了,天天关起门来窝里斗好了。<br />
1 评论&留言:
如果上海mm不用上海话发嗲,那多么劲啊。。。上海mm还是说上海话最好~哈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