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上海
今天Google自己的ID,居然找到了不少以前写的东西,决定都贴过来,算是回忆录的一部分素材吧。先贴第一篇,2003年写的,现在看来,居然还是当年的心境啊……
原文发表于交大BBS饮水思源——
cloudyyty 于 2003年01月02日01:47:33 星期四 提到:
第一次来上海,是1999年的10月3日,与10余位朋友放下高考的包袱,偷偷北上苏州无锡
做五日游,3日晚从无锡出发来上海火车站赶回程的那列特快。记得旅行社的面包车停在闪闪发光的"不夜城"几个字对面,一下车,就感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让人难以抑止的兴奋,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力把我的心跳和这个城市的脉搏连在了一起。同行的6个女生和5五个男生也跟我一样,站在那个十字路口,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辆让我们突然间明白,所谓大城市的拥挤与嘈杂原来如此,而有别于家乡的另一种活力让我们感到兴奋。于是,12张面值180元,黄牛价260多的硬卧车票,被我们送了两张给老乡,卖了四张给我们认为不是黄牛的旅客,余下的都退给车站,一共亏了将近1000元,只为了能够在上海再呆几天。
好不容易将近午夜3点的时候才在五角场的一家小旅馆里找了唯一的三个床铺,12个人胡乱堆在一起熬了一夜,8点多吃过早饭就开始向南京路进发。中午12点才到--现在想想,当时肯定是迷路了,否则四个小时都够两个来回了--然后从外滩走到一百东楼的餐厅,我们一共花了4个半小时,原本4人一组前后紧随的队伍也被冲的七零八落,最后一个人抵达是晚上7点了,就因为我们和数十万人同行了一个下午……
后来还疯了似的每人一个塑料充气玩具从一百重新杀回外滩,又从外滩静静地循着江边的阑珊灯火踱步到豫园城隍庙,心甘情愿挨宰。午夜沿着淮海路逛去徐家汇,中途迷路,走在空无一人的大马路上,空哐静谧的空间让人害怕又让人无尽遐想。我们坐在台阶上,仰望耸入云霄的楼顶,什么时候能在这里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呢?我想他们和我一样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所以,我决定,以后有机会就来上海,闯一闯,看一看。……
2001年的高考,分数不理想,但是老天爷厚待之下,华山一条路填报志愿居然也进了交大,来到了让我兴奋异常的这个城市。虽然身处闵行,但是大一第一个学期我竟然进城17次之多,几乎每个周末都要进城。石窟门中的市井嘈杂,写字楼间的繁华喧闹,老上海的人,陆家嘴的建筑,拥挤的交通,南翔蟹黄小笼包……看到很多上海的色彩,品尝很多上海的滋味,但是,直到现在我依然不能了解这个城市。
打电话回家,父母就会问毕业后是否一定要留在上海。刚开始的时候我会很坚决地告诉他们,既然来这里读大学了,那好歹一定要留在这里找份工作打拼一番。后来,渐渐地,这样的豪言壮语也不多说了,心里也不再有那样强烈的念头。我绝对是个早熟的"中年人",很现实,对这个城市的人和这个城市越了解,我越发现自己并非一定要留在这里。母亲说得很对,外面在好,没有家里安稳踏实,家乡的机遇可能没有上海多,但是留给我的空间并不比上海小,一个人在外,没有根,总是困难的。
我想,每一个人在上海的人,都想在这里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这个繁华的商业都市里寻求自己的那个位子,白手起家成就事业并非奇谈,给人打工做一个出色的职业经理人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关键是自己的价值能够实现。但这些也是空的,就如我现在的感觉,在这里,我没有根,就像飘过这里的云一样,停留再长的时间也要飘走。起码现在,还没有什么人什么事成为我必须留在这里不走的理由。对这里的人和事始终隔着一层莫须有的玻璃,能够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但始终是不能再走前一步,切实的融入这个都市,或者说我还没有被上海同,我还是个外乡人。上海也不像没来之前想象中的那么好,虽然我知道不可能如我想象的那样,但是真要一点点剥开这座城市,去深入的了解她,你就知道那种感觉有时候真的很不好。并非上海人不好,大城市的居民都有一种莫名的荣誉感,完全可以理解。正如北京人以首都人民皇城根下的独特笑容迎接四面来客,上海人会以人均每年4000美金的GDP笑对各地来客。一个笑得牛气,一个笑得傲气。
记得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一告诉上海本地人我来自何处,十有八九会把我看作是一个从暴发户聚居地流窜而来地暴发户之子。总会问我家里办什么厂,住几间几层的楼,父母开什么车。哭笑不得,我说母亲下岗在家没有收入,父亲只是一般公务员,每个月只有区区2000不到地工资,家里既不办厂也没投资,更没有楼房住,只是一般的工薪家庭,一般随之而来地便是不解或者有点细微变化地眼神和言语。习惯了也就不在意了,明白并非上海人计较出身,只是上海人留心别人的来历,因为精明的人交朋友肯定细思量。也可能因为这个城市不可否认的功利,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很危险,徘徊在互相信任与互相利用的边界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为自己的单纯和善良付出代价。这一点,到了哪里都一样,只是人们有时候愿意把他作为上海人的属性来夸大,有些不公。但是精明过头了,那种斤斤计较和算计还是很让人头疼的,日子久了难免胜厌,就喜欢和一些人保持距离,远远地看着,就像飘在天上看着的上的人来车往,很热闹,但是与我无关。
每每我厌倦这些,为自己在这个城市碰到的某些人和事心烦意乱的时候,最爱去江边坐坐。那是浦东江边的那个星巴克,要一杯冰咖啡,坐到当年洋人的铁船靠岸时系缆绳的铁敦上,可以从中午一直坐到晚上,一杯接一杯的喝。我倒不是小资的人,星巴克的咖啡纯粹是坐在那里的一个借口,否则不被认为有毛病的就是失恋想跳江的;而手中有了那个杯子就不同了,别人会想我是一个很懂得生活的人,懂得江水的悠然与灯火的灿烂,懂得过往舟船的沧桑,懂得身边情侣的爱意绵绵,也懂得这个城市的生活情趣,一种特别的精致。对面点灯的时候,那定皇冠是我最喜欢的,不为别的,就因为它特别亮特别好看。
然而,总不能随时随地都端着这样一个杯子。飘的感觉有时候很空,空的像个气球,一不小心就会被刺破;有时候很孤独,像一个风筝,线没有断,只是不知道该系在哪里,该系多久。好多次,一个人走在上海的夜幕中,听着天下各地的语言,与各种肤色的人擦肩而过,总是想,那匆匆的脚步,是否已经是这个城市唯一能让我重温第一次来上海时,在"不夜城"仰望这个城市上空时的那种兴奋了。一种压力,一种能让人向前走,确切地说是向前追赶的动力,让人的每一个细胞都兴奋起来,让人疯狂地加快脚步,要走到前面去,要走在别人前面,要往高出走……
飘在上海,不知道我会继续飘多久,不想用逗留这个词,因为上海的天空很大,我始终在动,始终不会停驻于这个城市的一角。不停地飘,不停地长大,希望有一天能有一个理由结束这一切。许愿,并向自己承诺,如果有了就留;如果没有,就走,回家去……
2003年1月1日于寝室
5 评论&留言:
想不到您還是個文藝青年
Re匿名:呵呵,不敢当啊。。。阁下哪位啊?匿名干嘛呢。。。
文笔真是好阿~~
Reivyyoung
嘿嘿,美女过奖啦~等你结婚的时候,我给你写婚礼贺词,表达我们班男生的依依惜别之情哈哈~
2003-1-1的时候,我在做什么呢?竟然这么久了,越长大越孤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