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不谢……
继续发老文,当年居然写了这么一个故事。。。现在看看,真的很感慨当年心如明镜,灵台清明的时候颇有禅宗风骨啊~
昙花不谢 (2007年10月)
有孺子记事起,便一心求见昙花,但听昙花欲放何处,即欣然赶往,奈何非迟即早,始终不得。
某日,路经一山,扑碑之上“昙山”,心道即名昙,山中定有昙花。望巅峰觅坦途,但见峭壁嶙峋多险,几无路。
欲走,不能,拾碎石阶,四足落地,攀爬而上。每逢曲折处,疑无路,隐隐闻人声,循声则更进一步,心生吉祥,以为天命至,花缘在此。遂心志陡起,抛食水,忘生死而上。
终到山巅,一庙,一僧,一花。庙残败,僧背花而坐,疑坐化而吐纳有息,花干匀称枝叶虽刻风霜残疾,仍孑然而立,隐隐可见花苞暗藏枝叶阴处。
心中惶惑,进,怕扰老僧功德,退,则心有不甘。几近无措,又闻人声,似发自花阴处。莫非花有人性,引我至此?又或念花太甚,迷了心志?
此时,老僧开口:“施主可是为花而来?”
“正是,小子途径,闻想而来。”心想,总不能言闻人声至此,免得老僧嘲笑。
“施主说笑,无花怎有香?”老僧嘴角一丝笑意,其声缥缈天外却又分为清明。
“大师莫笑,小子实说,确是循声而来,可是大师点化?”
老僧欲言又止,手指背后昙花转点心口,又复入定之态。
不解,稍迟疑,即大步向前,近看昙花,苞骨困于杂枝,似穷尽逃生又似弃念求安,更有左右欲出且裂者,未开而落地。见而心痛,欲断困枝,却阻于花干,进,恐伤花枝,退则不忍。
老僧徐徐言:“施主惜花之心可鉴,或可稍安毋躁,听贫僧只言片语。。。”
“洗耳恭听。”
“施主循声觅花而来,为花?为花开?”
“小子初为见昙花盛开之美,此刻却只为苞谷困于乱枝,欲出不能而心神烦乱。”
“施主以为花欲出?”
“此乃自然。”
“自然为顺其自然,能出则出,不能则罢。”
“困于荆棘,不见日光;欲出不得,郁郁寡欢;不开而落,悲苦何堪?”
“花开花落本是自然,开则盛放之后凋零凄美,不开却能品生之哀乐,感人之恋爱而馨馨弥漫。施主以为,开是不开?”
“依大师之言,开而谢,极致而衰,倒不若隐隐微香叫人心醉。然不开之花于人何义?”
“施主所言,非叹花之衰败,亦非怜花新生而落,乃一路艰辛登高至此,不见花为己开,心有不甘。”
不甘?为何不甘?
“施主不必苦思了。凡人有所出,皆有所图,此乃常情。求之不得,心生怨念,七情所至,六欲之一,轮回不改。”
“何为求之不得?既是轮回不改,大师怎又背花而坐,似无牵挂,却恋红花?”
“哈哈,”老僧大笑,“贫僧坐于此,只为提点凡人如施主,施主可离开此地往寻他处之花,若此花有开时,施主有缘见则自然见。”
“小子不才,惟此花不爱。过往廿四载,虽遍寻昙花,亦有所遇,盛于此花者多矣,甚有片刻可见花开亦错之无悔,无一如此花。”
“欲求花开心不忍,确有不甘倒无悔。既然施主心中已有成竹,为何又不安于此念,静候花开?”
“一念难弃。”
“施主以为,此花不借外力而不开?”
“不除尽乱枝蔽叶,重浴日光,岂能开花?”
“此言差矣。苞骨虽阴,枝干尚在,根汲水土,叶吸光华。但候佳时,芳华盛放,不亚于她。荆棘不过草芥,怎能阻其势?若不能,则施主费九牛之力,恐荆棘去时,枝叶亦损,而新华虽放即谢,何苦来由?”
“可……”
“可昙花一夜之间,施主怕苦等多年也只得一时致爱,一世致哀。”
“呵何。等,恐花未必为我而开;不等,怕突生变故,花未开而败。”
“哈哈,人之大善为有情,人之大悲亦为有情。想老僧当年贪恋此花,日夜痴守,不见花开。最后终是无奈,遂背花而坐,却有人不久即见此花初放盛况。老衲欲回头却怕毁了禅功,不回头却又隐隐闻花哀叹。”
“大师所言,此花真有灵性?”
“时间万物结为造化,皆有灵性。怎奈,此花为那人初放,那人观毕竟无半点怜惜,却嫌花不按其心意招展,强扭北枝向南,欲将上花移下,终伤花心,弃日月天地于荆棘之外,自困于内。”
“原来如此。既然此花自有主意,其内在坚毅,隐忍不发乃为重修旧伤。”
“施主所言不差,却只知其一。重修旧伤急迫,但非主因。”
“莫非?”
“施主参悟,贫僧不语了”
“也罢,也罢。既然如此,且让小子随大师陪伴此花,不过却要面花而坐,以防风吹草动,闲人野畜扰了此花清静。”言罢,坐而不响,双目凝于花处,全然无杂念。
……
不知过去多少日,多少年。但见老僧化石碑,上书:
苦候多时花一夜,痴心痴意或能见。
曼妙过处迷人眼,不过弹指一挥间。
千年始得同船渡,贪恋红尘自寻苦。
万世修来共枕眠,缘是面花痴人念。
0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