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3日星期一



孙东东是个什么东东?




  江山代有人才出,此言不虚。最近这几年,几乎每隔几个月,甚至几天,就能不拘一格降一个下来,而且一个比一个妖怪。今天我们来说说最近最红的一个,看名字就觉得“此人不红,天理不容”——孙东东,多么赞的名字啊。看着他最近的两次发言,让我不禁好奇,这孙东东,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呢?



  老规矩,外事不决问谷歌~狗狗告诉我,孙东东其实是个牛人,简单摘录一下他的生平:
  孙东东,男,1959年12月20日生,北京人。"生于中关村,长于科学院",孩提时代曾与华罗庚、熊庆来、于光远等中国各个领域最杰出的大师为邻。北大法学院教授。“卫生部专家委员”,这个名号据说是他自封的,因为卫生部没有这样的委员会。
  1978年恢复高考,孙东东离开尚未扎根的农村,考入原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精神病专业。为什么选择这门"奇怪"的专业?"精神病专业挺好玩的,而且国家正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我就报考了。
  一切似乎都按部就班,学习,毕业,工作,他成为北京安定医院的一名精神病医生,一干就是五年。本科的学习使他成为精神病专业断代二十年后的第一批专家,而且不安分的他在实习期间还搞出过一个"骨科计算尺"的专利,"现在都在用"。但一切也并不那么顺利和平静。他太不安分,又有研究成果,由此而来的现实中的人际纠葛使他远不能安心,他的目光转向了法律。这次不仅是好奇了,另有一种现实的驱迫,"觉得法律有用",便开始学;而以后法律与医学的结合--从事司法精神病学的研究也就自然而然了。
  来到法律系后孙东东仍不"安分"。他那锐利的口锋、风趣的语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本领,作为"法律系第一能言善辩之徒"(梁根林老师言),他与辩论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新加坡式辩论风靡大江南北校园时,他曾经带过系里的辩论队,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在新加坡式辩论奄奄一息时,他又成了辩论模式的改进者之一,于是有98年的"蓝带杯",有了99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他那绝对北大水平的点评。
  他的风格,风靡了整个校园。作为民间公认的"北大十大幽默教师"之一,他的司法精神病学的课程一直是法律系学生一提起来就眉开眼笑的"传家宝"式的课。上个学期他开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心理卫生学概论更是选者如潮。夜晚学生宿舍的谈资中,亦不乏他课上所讲的精神病例!
  ……

  客观地说,此人是个有才的人,是个名副其实的学科专家——你要知道北大的学生都是些什么人啊?都是牛人,牛人都趋之若鹜的人,自然是牛魔王了。不过牛魔王上年纪了,亦或是知天命后越发高调起来,不想隐秘于未名湖畔,于是突然间跳出来,说了这么两段话。
  一.“对那些老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100%吧,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他们为了实现一个妄想症状可以抛家舍业,不惜一切代价上访。你们可以去调查那些很偏执地上访的人。他反映的问题实际上都解决了,甚至根本就没有问题”;“把他(们)送到医院就是(对他们人权的)最大的保障。”
  二.忠告中国各级医院的医生,对病人“可查可不查的一定要查,可救可不救的一定别救”。

  之前他还有很多别的言论,有兴趣的可以谷歌,不过都没有这两个轰动。

  上述第一段话我是看网上新闻看到的,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人脑子有毛病,应该是和芙蓉姐姐、菊花哥哥一路的,但是后来看多了新闻才知道原来这人是法学教授,还是什么精神病理法学方面的权威。于是我奇怪了,难道这个认识久病成良医?精神病久了也就成了精神病法学专家了?
  然后今天早上看央视2套的马斌读报,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东东的的确确确确实实实实在在有病,他作为一个“专家”给医生的建议是“可查可不查的一定要查”——难怪感冒都要做CT核磁共振,一个小时花几百甚至几千;“可救可不救的一定别救”,难怪那么多医疗事故。CCTV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定义他为伪专家,且有非正常的倾向——这是我从小到大看到的CCTV新闻中,对一个人最为无情的批判和鄙视了。

  不过我想这个东东的目的达到了,他要不说这话,谁知道他孙东东是个什么东东啊?谁知道北大还有这么脑残的专家教授啊。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北大的牛人么那么喜欢听他开的什么精神卫生公开课,估计要么是自习完了太累去放松下,要么是想给自己的文学创作找点素菜,要么就是想看看精神病病理临床表现吧。。。




  




0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