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星期五



转载——《周末画报》的王若琳专访。




  今天我也小资一把,转个王若琳的专访~




『王若琳』我是个没有青春期的人
16岁就广受乐界关注的王若琳(Joanna Wang),2008年凭借处女作专辑《Start From Here》一炮而红,人们惊讶于如此游刃有余的声音发自一个19岁的小女孩,2009年的新专辑被理所当然地寄予厚望。在知名音乐制作人父亲的呵护下,早早地出名并没有在王若琳身上留下什么圆滑和世故的印记,在面对记者引导辉煌话题的企图时,却嗟叹起自己早逝的青春。

《周末画报》& 王若琳
MW=《周末画报》 JW=王若琳

MW:去年你的第一张专辑就取得非常好的成绩,现在感觉如何?
JW:其实对于我的目标跟生活基本上是没有改变的,第一张专辑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它的流行可能是因为声音听起来比较成熟,让人觉得很意外,第一张专辑应该不能算是试验吧,只是公司把我包装成这个样子。

MW:你觉得个人风格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JW:慢慢地就开始清楚怎么样去写一首歌并且形成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弹吉他创作或者旋律创作的某些习惯。出版过一张唱片对我的创作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帮助,那只是增加了一些制作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MW:新专辑《Joanna & 王若琳》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JW:我通常不会因为一张专辑而去创作歌曲,所以就没有这个专辑的制作过程。这些歌都是从我开始写歌到现在累积的一些作品里挑选出来的。我也不太喜欢为自己的作品定什么风格,因为我真的觉得风格这事情蛮难去解释的。这张专辑是以不同的观点来讲大人的世界中会发生的一些事情。

MW:你写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JW:想要写歌的时候,就琢磨一下……不一定啦,有时候会突然很想写歌。有时候先歌词后旋律,有时候先旋律后歌词,有时候是先弹吉他再想旋律再想歌词。通常是先弹吉他再想旋律再想歌词。

MW:平时是怎么积累创作的思路的?
JW:我写过好多不同的歌词,但是不会因为我觉得它好就放进去,我觉得专辑就是应该有主题性或者说概念性的,适合另外一张专辑的东西我会先留着。创作这种东西纯属偶然,有时候我会几个月都不写一首歌,要看灵感。

MW:你会不会经常去看现场演出?
JW:之前去看过台湾有一个团—“旺福”的演出,但是我很少去做这种事情,所以自己也很惊讶会特地去查他们的演出行程然后到现场看。我不是一个很喜欢看现场表演的人。我也不知道,很喜欢谁的话我通常会去找他们的Video,我不喜欢看“人”在台上表演,除非是演奏会。不知道为什么。

MW:你会怎么形容你和你父亲之间的关系?
JW:这是一种既微妙又紧绷的关系。工作的时候他是制作人,我是歌手,这个时候多多少少会起些冲突,工作之外又是父女之间很亲密的感觉。很多人以为他对我的了解会让我们在音乐上更有默契,其实我们还是有代沟的,对音乐的追求和想要创作出来的东西会有很大不同。

MW:你的家世和过早地出名对你的青春期有什么影响么?
JW:有啊,很大影响,我是一个没有青春期的人,呵呵!我觉得缺憾比收获多很多。青春期是一个非常可贵的东西,但我拥有的却少得可怜。该念高中的时候,我却在跟一群老人们打交道。我是个非常讨人厌的早熟小孩,就是那种装大人的小孩。




0 评论&留言: